跳到主要內容區

長庚大學林蕙鈴老師貢獻專長 參與WHO呼吸照護專家小組

  【文╱校園記者盧承恩】長庚大學呼吸治療學系林蕙鈴副教授於去年3月COVID-19疫情開始流行時,獲邀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呼吸照護專家諮詢小組(WHO Respiratory Care Expert Panel)的一員,與各地專家共同解決呼吸器與呼吸治療相關設備不足的難題,並且為新設備提供建議和詳細檢查,以其專業協助第一線醫護人員與染疫患者,對各國的疾病治療有莫大的助益。

林蕙鈴老師參與WHO呼吸照護專家小組,貢獻專業。

林蕙鈴老師參與WHO呼吸照護專家小組,貢獻專業。

  林蕙鈴老師表示,去年剛收到WHO邀請信時,因為很不真實,她第一時間反應還以為是詐騙信件,由於那時台灣民眾普遍不認同WHO的決策,曾讓她相當猶豫是否要答應。最終,她考慮到疫情的嚴峻,想盡一份心力,台灣各界也都全力參與防疫工作,因此她毅然決然加入該小組,貢獻專業。

  WHO專家諮詢小組是由不同國家、背景的人員組成,林蕙鈴老師表示,舉凡歐美、亞洲、非洲的醫師、醫工、呼吸治療師等都參與其中。他們主要的任務是要審查呼吸治療相關的新儀器,光是呼吸器就有不同的類型,每種都有個別的基本要求,團隊成員也都有自己的工作,因此都是先消化資料後,再開視訊會議直接切入重點討論,相當忙碌。

  除此之外,他們常需要討論儀器相關的議題,林蕙鈴老師回憶,當時因為很缺呼吸器,有人曾提議是否可以讓多人共用呼吸器,但考慮每個人的肺部受損情況不盡相同,可能導致呼吸器輸送氣體不均勻,進而傷害到肺部,因此最後建議不應推廣,並且建立的一份呼吸器規格建議書。另一方面,她還被選上為呼吸設備使用訓練影片撰寫腳本,將在多倫多醫院拍攝後,做為護理師、醫師的教育訓練影片,對她來說都是相當新奇與挑戰的體驗。

  在一次次的會議中,林蕙鈴老師發現不同國家所用的專業詞彙、醫學上的處置都有所差異,因此專家小組的成員對議題切入的點也不太一樣。以她自己為例,因為身為臨床工作者,就會偏向站在病患的角度去思考「進到肺部體氣會不會太乾」、「氧氣量是否足夠」等,而醫工背景的專家則會更專注在電路設計和裝置工程上。通過專家審查的新設備將獲得WHO的研究基金,並且列在資源缺乏地區創新醫療技術綱要(Compendium of Innovative health technologies for low resource settings),作為未開發國家可應用資源。

  而最讓她感到訝異的事,則是在討論非洲落後國家的相關議題。由於當地缺乏資源,甚至連電力都是相當珍貴,光是為了供給氧氣,就可能要帶著鋼瓶四處奔走。因此,在提供他們儀器時,需要特別注意壓低價錢,但又不能影響到一般功能,所以會出現像是「太陽能氧氣供應系統」的新奇設備,且有機會看到WHO的研發中心,著實大開眼界。

  目前林蕙鈴老師正在參與美國呼吸照護協會所推廣呼吸治療教育的計畫,這一年累積許多難能可貴的經驗,讓她更想到醫療資源不足國家了解當地需求,提供協助。未來,她也希望能持續參與儀器研發,期盼推動更多價格實惠的呼吸治療儀器問世,為醫療資源不足國家疫情的預防與治療帶來更多曙光。

長庚大學呼治系設有完善的軟硬體教學設備。圖為「基本呼吸照護及器材學」課程在實驗教室的授課情形。

▲▼長庚大學呼治系設有完善的軟硬體教學設備。圖為「基本呼吸照護及器材學」課程在實驗教室的授課情形。 

長庚大學呼治系設有完善的軟硬體教學設備。圖為「基本呼吸照護及器材學」課程在實驗教室的授課情形。

瀏覽數: